2024年11月24日

故事|一位基督徒理发师的十年社会服务路

作者: 田玖恩 | 来源:基督时报 | 2022年09月06日 10:13 |
播放

花生老师眼眶深邃,身材修瘦,上身穿着一件棉质白衬衫,干练、舒适而不刻板。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发型——一种颇有时尚感的男士蘑菇头,每个发丝都透着精致、一丝不苟,眼前的刘海儿部分层次分明、清清爽爽。而“花生老师”这个名字,又透着一股亲切和接地气儿的感觉。

开口询问,原来他过去的职业是位“Tony先生”——专业的理发师。即使这样的职业经历远离他已经近十年了,但是他依然保持着对时尚精致发型的追求。 

过去十年,花生老师从一位理发师转型为一位阅历丰富的社会服务人士。 

2012年开始投身到一些志愿者服务,2014年辞职开始全职做公益机构的员工一直到现在,花生老师在过去的十年间,服务了许多的群体。包括不同疾病的患者、受伤人员、残障人士、老年人、抑郁人群、城市流动人群、贫困山区的儿童。 

而他服务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,有理发、化妆、婚纱照、亲子照、证件照、心理咨询、医院探访等等。他也曾走进不同的社区、医院以及贫困山区等许多地方。

回忆起为何走上这条社会服务之路,花生老师说到最开始就是受到耶稣所说的“施比受更为有福”理念的激励。而十年过去,他由衷地体会到其实社会服务、慈善公益最终是在”爱中彼此建立”,不仅仅只是被帮助的对方得到建立,帮助者其实受益更多。与此同时,他发现在做公益要有一种“全人关怀”的理念,才能真正把关怀落实在方方面面。

以理发作为起点,服务社会

 “开始的时候很简单,我是基督徒,我要效法耶稣。我能做什么呢,首先我是一名理发师,就想着可以通过这个事奉主。”花生老师回忆起是2012年的事情,当时有教会接待了二位外地来的宣教士。“我给他们免费培训理发,之后他们去了外地,就帮人做理发服务。他们的行动启发了我,我想我可以为人理发。”

2013年雅安地震时,花生老师跟几个伙伴去了震区比较严重的村庄做志愿者。“当时因为随身带着理发工具,所以就去为有需要的群体理发....如果是女生,就帮她绑漂亮的头发,如果是男生,就给他理好看的发型。” 花生老师的志愿者服务之路就此启航。

跑了一些地方,他有一个感受是一个人力量很有限。为了结合更多力量,他还义务培训理发师,第一次一共培训了10几名,然后大家一起开始去为社区有需要的群体服务。

就带着这样朴素的心,他走过不同的地方,慢慢开始对公益有很多体会。看到很多人的需要,内心很有负担,深思熟虑之后他开始决定辞职做社会服务。也因为他体会到一个人能力有限,所以就进入一家公益机构做全职。

那些平凡而琐碎的服务却能给人带去切实的安慰 

其实,真正做起来社会服务就会发现它的艰难和琐碎。因为人群有各种各样实际的需要,所以必须由此展开各种各样的服务,小到帮助人理发,大到需要解决人身体的不便和人内心的苦难等等。但常常这些看上去平凡而琐碎的服务却能带去很多切实的安慰。

“我们本来是做社区理发,探访各种患病人群,后来意外开展了为特殊人群拍婚纱照的服务。”这个服务的拓展是来源于一次意外的发现。 

”有一年,大概是2017年,一起服事的弟兄的母亲得了乳腺癌,这个疾病给母亲带来很多痛苦。她住在一个山上,我们每周陪弟兄去山上为母亲守望祷告。有一天一起去的一个弟兄就问阿姨有什么心愿,她说年轻的时候没有拍婚纱照,有点遗憾。我当时就有感动为她拍照,因为我有这方面的手艺,我也学过化妆。”

“于是我去找一个开工作室的姐妹那里借了几套婚纱,做好筹备工作。然后在母亲节那天邀请弟兄的妈妈过来,先为她化妆再拍照,这位妈妈很高兴,也很感动。同年的8月份,这位弟兄的妈妈回天家了。”

“这个事情可能很普通,但我当时觉得我做的事情可以弥补一些人的遗憾,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,帮助人们完成梦想。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和安慰。”于是,花生老师就和伙伴们开始新的“业务”——培训化妆、摄影。那之后每年的重阳节、母亲节等都会组织为残障人群拍婚纱照,或者为单亲家庭、脑瘫儿童家庭拍亲子照。2019年开始也为一些老年人拍证件照,包括遗照,因为一些老年人说,将来走的时候可以有一张体面的照片。

每当想放弃时,总有继续前行的感动 

当我们给别人一缕阳光时,同样我们也会得到一份温暖。可是,除了温暖,还有压力如影随形。

花生老师在辞职做公益的时候已经成家,需要承担养家的压力,而大多普通的基层的微小型的公益慈善机构其实经济上并不容易。“经济是一个压力,我们服务的人群大部分有现实的困难。需要找到爱心企业支持,也会跟政府或其他公益组织申请援助、以及各种筹款的方式。但是需要依然很大。”

这样的现实导致花生老师也需要面对生活的压力,他坦言,“确实动摇过,做社会服务,经济收入肯定是有压力的。但是自己总是有一个割舍不掉的情感。很难的时候,心里一直有个声音说,你不要放弃。每当想放弃的时候,也有各种原因让我留下来。有的时候是志愿者的不舍把我留下,有时候是服务过程中得到的感动让我留下来,有时候是在我想放弃的时候,工作恰好有新的方向和发展。”

“当我想放弃的时候,总有继续前行的想法和感动。当然我也很感谢背后支持我的家人,尤其是我的太太很支持我。我太太也也曾经全职服务3年,现在在家带孩子。因为有她的支持,我才能一直安心走下去。”

“经济上虽有困难,上帝面前我们说恩典够用。如果以当地的消费水平来说,我们需要节俭的过日子。单身还好,但也基本上是月光族。我们有家庭孩子,就没有办法和别人比,多少都会有压力,肯定是要节俭一些。但我们觉得节俭有节俭的快乐。”花生老师很坚定地分享说:“我们的价值感不是建立在物质上。在服务的同时,我们也得到很多安慰和感动,我们也很感谢还有大批的志愿者做我们的后盾,这些都是我们的财富。”

培训更多的志愿者,让城市充满温暖

在做服务的过程中,花生老师也不断变得专业,并且寻求更好的方式来造福社会,他发现慈善公益机构和社会组织需要看到培训志愿者的重要性。 

“我们觉得自己做太有限了,然后就想到做培训,让更多人参与进来。我们之前做了三期志愿者培训,发现这条路可行。培训志愿者、扩大服务范围,然后越来越多的人受益。而受益人群中也涌现出很多志愿者。很多志愿者还带着家人一起加入公益的队伍。”他介绍说,“现在我们所服务的许多街道都有我们培训出来的志愿者,透过培训,我们希望我们的街道、城市更加温暖。”

“志愿者一定不是简单看看、走走过场,我们会带领他们用心体验,是真正在做公益。比如我们在培训的时候会带他们一起体验盲道、轮椅等,他们体验之后开始感受到他们将要服务的群体的内心,他们的心态就不再是简单的帮助者。因为他们有了共情能力,他们会带着我们跟你们同等的心态开始为别人提供服务。” 

”其实服务也是学习的过程。”花生老师见证说:“我自己在公益道路上的收获比我给出去的是更多——施比受更为有福。我相信我们是在爱中彼此建立。”

 

 

立场声明
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 (021-6224 3972) ‬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